在江苏省泰兴市的黄桥镇,自古流传着《黄桥烧饼歌》。这首歌不仅详实记录了黄桥战役的辉煌历程,还生动体现了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之情。目前,黄桥正以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形象,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。
战役旧址怀古
来到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的遗址,这里古老的花园式建筑中,绿意盎然。一株树龄超过百年的金桂树孤零零地矗立,枝叶繁茂,形成了一片浓密的绿荫。紧挨着这棵树的是陈毅的办公场所,墙上那副对联“暴雨袭神州哀鸿遍野,狂风卷巨浪砥柱中流”显得格外引人瞩目。陈毅、粟裕等历史人物在此地成功创立了江苏地区首个抗日民主政府,此举亦标志着黄桥战役的正式开始。
战略位置凸显
苏北地处要塞,东临黄海,南界长江,北接山东,西靠运河。同时,苏北与上海、南京隔江相望。该地区粮食、棉花及海盐产量充沛。1940年,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,新四军依据战略部署,需渡过长江,向东推进至黄桥,以开辟抗日根据地,这一行动是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。
战役过程回顾
黄桥战役涵盖了郭村保卫战、东进黄桥、营溪反击、攻克姜堰以及黄桥决战等关键阶段。7月中旬,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作出战略部署,目标是围绕黄桥构建抗日根据地。这一连串的战斗充分体现了新四军的勇敢和智慧。
以少胜多范例
黄桥战役在我军历史上被赞誉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这场战役不仅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构建奠定了稳固的基础,同时也揭开了华中抗战的新篇章。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之情,成为了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。在黄桥决战的关键时刻,黄桥镇内的49条街巷、13家磨坊以及66家烧饼店均保持全天候运作,当地居民不顾炮火威胁,将烧饼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。
红色研学推广
黄桥古镇巧妙地将红色文化景点纳入规划,精心打造了红色研学路径,同时搭建了一个融合餐饮、住宿、出行及培训的综合性红色研学基地。由“小红星”志愿者担任的讲解员以生动的方式讲述了党史故事,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,“可触摸的党史课”活动成功激发了民众的爱国情怀。
产业振兴之路
黄桥已将红色文化精神与产业进步紧密结合。提琴制造业为超过三万人创造了就业岗位,这一产业对于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。祁巷村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,水体变得清澈,岸线得到绿化,街道整洁有序,同时形成了四大产业板块。村党委书记丁雪其表示,有决心进一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,并计划着手发展健康养老产业。
黄桥历史悠久,见证了岁月的变迁,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内涵。如今,它正秉承着这份红色血脉,在新时代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对于黄桥的未来发展,您觉得还有哪些潜力尚未被完全挖掘,值得我们期待?